2023-12-20
唯有回归初心,审慎前行。
海松资本转型了,按照海松内部的说法,是“升级”了。
一年半前,我和海松资本CEO陈立光深聊了一次,彼时海松资本虽然成立时间还没到五年,但已经是圈内位列前排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管理规模超过200亿,DPI超过1.5,总体IRR超过34%——毋庸置疑这是很不错的成绩。我记忆尤为深刻的是陈立光对海松资本的期望:不必做一家大白马基金,但求成为令人肃然起敬的投资机构。
肃然起敬的背后,是陈立光希望自己能做到资本向善的初心。因此,时隔17个月后,我得知海松资本开始转型,致力产业整合重组,加大上市公司控股等策略的消息时,并不意外。
但着实令人意外的是,这一切是建立在陈立光毅然放弃已经募集到25亿元的基础上。据了解,即使在今年募资极难的大环境下,海松资本依托自身的产业资源优势,先后通过安徽省母基金、广州市政府母基金的遴选,拟分别设立规模为20亿元和5亿元的基金,大部分都已经到了签署合作协议的环节。
也就是说,海松资本推开了唾手可得的25亿,转身开始转型。
论初心
大多数投资机构靠管理费而活,在业内不是秘密。这在市场活跃期,不是难事,但到了今天的环境依靠管理费的机构就只能被出清。陈立光知道如果不想变成其中一员,唯有回归初心,审慎前行。
海松资本CEO、管理合伙人陈立光
海松资本的初心很淳朴:为LP创造利润,真正为所投资的企业赋能,为中国产业的发展升级助力,为整个社会创造价值。这是海松放弃那25亿元的首要原因。
清醒的人总是理智的。募到钱只是“募投管退”的开始,如何在拿到钱后投到优质项目,进而管理好被投企业,并在最恰当的时机退得出来,同样是投资机构需要费心思考的事。陈立光没有逃避,他说,“募集到资金后,未必能有足够多的优质项目投资,而同时还要完成地方政府的返投要求,我们认为这将会存在很大挑战。”
有钱,有时也会成为一种累赘。因为优质的项目总是稀缺的。
这话不假。IPO退出作为投资机构退出的主要渠道,已非易事。根据CVSource投中数据,2023年1-11月,包括A股、港股以及美股在内,共有377家中国公司成功IPO,IPO数量同比下降12.93%,募资额同比下降39.30%。
值得一提的是,IPO数量骤减的趋势愈发明显。在2023年10月份,包括A股、港股以及美股在内,仅有18家中国公司成功IPO,IPO数量同比下降51%,募资额同比下降61%。如果只看A股(包括北交所在内),10月份只有11个IPO,IPO数量同比下降64.52%,募资额同比下降69.75%。
即使是IPO后,企业市值直接腰斩甚至下跌90%的现象也很普遍。陈立光预测“A股IPO难、IPO之后继续难”的现象将会持续存在3年甚至5年。港股美股虽然相对容易上,但是IPO之后的流动性和市值是个更大的挑战。
一年多前陈立光就表现出对某些投资机构广撒网、给LP讲故事来拼命扩大管理规模的行为难以苟同的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边界、时间精力边界,无论你是多么的超人。股权投资不是赌博,就算做早期的风投机构,它也不能单纯去赌这个赛道、赌某个企业。如果我管不过来,我宁可不投,不增加投资规模,这是对背后出资的LP负责的基本底线。我不相信一个投资机构的老大能对其超过500个portfolio公司及其高管团队还能了如指掌的,谈到赋能那就更难了。”
种种思考,在陈立光和管理团队不断复盘之后,经过内部反复讨论以及与行业的广泛沟通交流,海松资本往后几年的新的战略规划逐步被总结出来。
系统地说,海松将继续深耕产业,更加聚焦赛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地说,在当下,海松的具体策略为加大在关键赛道和产业的布局,收购控股数个已经上市和即将上市的优秀企业,精耕细作——首先把这些企业的alpha做好,然后以此为平台,收购整合、做大做强;之后静待经济环境的调整,一旦beta来临,即与时俱进,抓住时代变革的机会顺势而上。
“我们不做逆水行舟的事情,对一个投资机构而言那太危险了。”清醒的人向来懂得审时度势。
论有所为有所不为
回顾中国股权投资的发展历程,其蓬勃发展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995年前后,十年后的2005年达到顶峰,当时正值互联网和新经济投资机会的兴起,互联网投资的热潮。从2017年左右开始了硬科技领域的创业投资为主,过去的互联网模式创新也转变为三十年后当前的科技创新为主的创业和投资。
中国有句古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随着国家加入WTO及全球化的浪潮,中国完全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GDP增长了43倍,人均GDP增长了40倍,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一大批优秀的在国际上各个行业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国企业也应运而生。
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性大发展,陈立光表示他作为一名投资人,有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亲自见证并参与了这一宏大的历史变革。同时他同样警惕着:在经历了三十年的辉煌之后,新的三十年关口已经来临。未来的三十年肯定是充满巨大挑战和诸多不确定性的三十年。
陈立光是乐观主义者,尽管他仍然预计在未来不到5年的时间里,中国活跃的投资机构将减少一半以上,同时,整个投资行业将面临新的洗牌;一批高估值的企业、长期巨额亏损、护城河不深的企业也会倒闭。
陈立光乐观在他对中国经济的自信,对中国优秀企业的自信,和他对海松资本的自信。
放弃这两笔即将到账的25亿募资款恰恰是这份自信的体现,陈立光称这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众所皆知,有所为不难,难的是有所不为。事实上陈立光认为,“有所不为”恰恰应该是所有投资人必须具备的discipline(准则)。
放在海松资本上,“有所不为”表现在放弃过去撒胡椒面一样的投资模式,聚焦关键领域,深入挖掘并透彻理解,然后在其中找到极少数的优秀企业进行深耕扶持。陈立光表示,单纯只做少数股权投资的模式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很难发展壮大,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未来一年,海松资本计划实现控股两家A股上市公司以及一至两家pre-ipo公司。以此作为平台,不断地收购、整合、拓宽,把行业做深做透、把企业做精做专。
据了解,海松资本新的打法已经开始起航。2023年11月,经过证监会的批准,海松资本联合关联机构重新控股了陈立光曾创立十多年(后来转让出去)的一家企业——北斗智联,并任命了新的管理团队。
2023年11月23日,北斗智联股东大会在北京华瑞大厦举行,正式完成控股股东变更。
该公司目前是国内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智能汽车关键技术领域一家比较领先的企业,全年营业额超过30亿元,预计未来两至三年能够实现50亿、甚至百亿的年营收规模。海松的目标是推动这家企业尽快上市。当下,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所带来的行业变革,给中国汽车行业带来了巨大机遇,北斗智联将来有可能成为中国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的龙头,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博世公司(Bosch)。
在募资上,陈立光也有自己的计划。首先动用自有资金,有风险自己先来承担,给未来参与的LP更大的信心。“在先利用好自有资金的基础上,适当的时机我们会面向市场、面向特定的LP进行募资。以专项基金、有比较明确方向的并购基金等为主,而非纯粹的盲池基金,让LP们看到更明确的项目和未来退出通道,实现更稳健可预期的回报。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多创造一些相对的确定性。”陈立光如是说。
论精神
近期,海松资本的公众号里专门发了一篇讨论企业家精神的文章,里面详细展示了当企业家精神缺失时市场乱象的纵生。
陈立光认为,如今股权投资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国和美国,最关键的原因在于这两个地方拥有一系列优秀的企业家以及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企业家群体。无论是已经成功创业的、正在孵化中的,还是未来即将成为企业家和准企业家的创业者,他们都在不断涌现。
追溯求源,投资人作为风险投资家,投资即投人,投优秀的企业家。
在《时代呼吁真正的企业家精神》这篇文章里,有一段话值得深思:企业家精神首先要回归到做人本身,诚信守则、讲规则、讲法治是最基本的。第二,创新进取、创造价值。必须为社会、行业、股东、员工和客户创造价值,并且要不断地创新和进取。第三,敬畏市场、敬畏资本。必须尊重投资机构、资本和投资者,无论是大型投资机构还是小股民。
如果有心,你能发现无论是企业家精神,还是陈立光对资本向善的追求,都殊途同归——陈立光尤为重视价值投资,因为他知道只有真正做到了价值投资,才有资格创造一家令人肃然起敬的投资机构。
一个人没有“精神”难以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一家机构没有“精神”难以长期持续,当“成为跨越周期的机构”被众多机构鼓吹时,很多人却打一开始就忽略了“精神”的重要性。
“精神”或许难以捉摸,但至少海松敢于放弃那25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