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晶泰科技: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 | 海松·企业圈

2023-10-16


2023年,是晶泰科技三位创始人认识的第十年。也是晶泰科技正式落地国内的第八个年头。

这三位创始人均是麻省理工学院(MIT)博士后出身。他们不甘于只做学术,同为物理学研究背景,和将实验室研究成果尽可能地转化的共同理想,让他们经常探讨创业的方向。

2014年,国内创业大潮热火朝天。随着AI算法等技术的发展,国内的生物医药行业也呈现出一片向荣之势。同年9月,晶泰科技(XtalPi)正式在麻省理工创立,Xtal代表着晶型,而Pi则代表着圆周率,XtalPi表示晶泰从物理角度切入制药业。而回国创业发展,也是三位创始人达成的优先级最高的共识。

2015年,晶泰进入国内,团队只有十几人,在深圳岗厦北科技创新中心的一间并不宽敞的办公室里,一面写满分子式和公式的白板前,三个创始人并排站在一起,带着对未来的期望,也有对当下创业的激动和无畏。

如今,随着晶泰智药和晶泰智造两个子品牌的推出,公司完成了从数据、到算力算法、到服务方案再到数据获取的完美闭环,而对于创始人团队来说,也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近期,晶泰科技的三位创始人接受了《E药经理人》的采访,为我们讲述了这十年里晶泰科技的发展逻辑。

本文转载自E药经理人,有删减。

提到中国的AI制药,晶泰科技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一家公司。无论是作为国内首家与世界顶级药企达成合作的AI药物研发公司、各大比赛的冠军得主,或是创始人团队卓尔到令人艳羡的学术背景,无一例外都给这家公司打上了亮眼的标签。它的一举一动,都被行业注视着。

接受采访时,三位创始人难得地一同出现在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的总部。董事长温书豪凌晨3点的飞机落地后,脸上的疲惫还未完全褪去;首席执行官马健12点半要搭上去往上海的航班;首席创新官赖力鹏也要在下午4点前动身回到北京的创新中心……

2015年底,刚刚回国不久的温书豪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出了晶泰科技未来的三个目标:能与国内外药企合作、希望全球科研机构能使用晶泰的技术、进行新一轮融资。与8年前相比,已然超额完成了其中的两个:与包括辉瑞、杨森、礼来等国内外近400家企业和机构达成深度合作,获得了总共4轮的融资。从最初创业的“三剑客”到如今庞大的“千军”,晶泰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完成一家初创企业的飞跃。

左起: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创新官赖力鹏
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温书豪
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马健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016年对于AI发展来看,是非常重要的一年。

AI在各个领域蓬勃发展,同时,全球共同目睹了一系列在AI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这一年的3月18号,AlphaGo 4:0击败围棋九段李世石。这场世界都在关注且超乎预期结果的比赛,如海啸引发的连锁反应一般,让全球在悲观和乐观的复杂情感中交织更替。

AI这个在某一时刻超越人类智慧的工具,在不可估量的未来也随着它的进化正悄然推动着整个生物医药文明的改变。

利用量子计算和AI预测药物晶型,几乎与以往的研究范式相违背,涉及到的化合物结构与数量都非常复杂。而在晶泰科技成立的2014年,AlphaGo还未掀起波澜,国外的AI制药也才刚起步不久,日后的头部企业Exscientia、Benevolent也都还是默默无闻的小公司。晶泰从成立或许便注定了以后的不平凡。

直到2016年。

当年,辉瑞举办了一次晶型预测盲测。盲测涉及三款药,没有任何外部数据。辉瑞邀请了全球范围内可以做晶型结构预测的机构和团队分别做实验评估,再与实验室已经合成的稳定晶型做对比。

最终,一支中国团队脱颖而出,这只名不见经传的团队,正是晶泰科技。当比赛结果揭晓的一刻,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晶泰科技的预测率达到100%,力压一众欧美顶级公司和机构。

“能看出来辉瑞还是挺震惊的,因为我们当时才成立两年,而且团队大部分都是国人组成的。”回忆起那次盲测比赛,温书豪仍然记忆犹新,这个结果也让晶泰科技内部无比惊喜。当时的晶泰正在初创阶段,并且作为一只中途“杀进”比赛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总共只有三十多个人的团队倾尽全力,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便完成对三款药物分子的预测。

这次比赛也为晶泰赢来了与辉瑞合作的“入场券”。最终晶泰科技的技术表现与方案解决能力,让辉瑞确定了这次合作。2017年初,晶泰科技正式成为辉瑞的“供应商”,为辉瑞提供药物晶型预测服务,并逐渐深化合作,成为国内首家与世界顶级药企达成合作的AI药物研发公司。

与辉瑞合作的成功试水,也顺利为接下来的融资和业务拓展打开了通道。

这一年,各大云服务平台公司争先恐后进入AI平台开发领域。对于晶泰来说,2016年无疑也是极具里程碑式的一年,除了在辉瑞的晶型盲测比赛中的惊艳亮相,这一年,温书豪见到了不少重量级的投资人。

之后,晶泰科技进入了如同“开挂”般的发展阶段。

时间来到2021年2月11日,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辉瑞新冠病毒治疗药物Paxlovid进口注册。当业内感慨Paxlovid突出的治疗效果和迅速的研发上市效率时,其背后正是晶泰科技的AI算法在加速与护航,让传统上需要数月的研发任务仅用6周时间就得以完成。

技术与商业化的逻辑闭环

行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必然和偶然。对于更加高速、高效的研发需求和AI算力算法的迅猛发展,一个以新技术驱动的生物技术平台,其诞生是生物医药发展的必然性,而哪一家公司会率先碰线、会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则存在极大偶然性。

为什么是晶泰?温书豪认为是“75%的运气+25%的努力”,也正是这“25%的努力”,成就了晶泰的偶然。

横跨量子物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个高难度领域,晶泰科技每一个业务和项目背后都需要跨学科专业人员的配合。晶泰科技以智能计算、专家经验、自动化实验“三位一体”的研发模式,形成了“专家支持的智能计算融合人机结合的高效合成”的新药发现新形式,可以将原本4~6年的药物发现过程缩短到1~2年,能够满足广大创新药物的发现需求。

以自动化创新业务为例,包括解决方案策略组、硬件研发组、软件开发组在内有三大团队,三大团队下还有众多细分小组,比如硬件开发组又包含生产、机械等环节,软件开发组包含设计、开发、测试等环节。

2023年5月31号,晶泰科技宣布与礼来签署了一项AI小分子新药发现合作,预付款及里程碑总收益可达2.5亿美元。合作将针对某个未披露的创新靶点,由晶泰科技利用其特有的小分子药物发现平台ID4Inno独特的自动化合成能力研发首创新药,填补未满足的临床用药需求。这也是5月25日晶泰科技正式对外发布旗下晶泰智药后第一个对外披露的合作项目。

7月6日,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大会最高奖项“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SAIL奖揭开面纱,晶泰科技经过8年深耕沉淀推出的“晶泰智药”获此殊荣。

作为晶泰科技最重要的子品牌之一,晶泰智药以AI大模型、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为抓手,以缩短药物研发周期,降低试错成本,提升研发成功率为目标,加速药物研发向“计算密集型”和“自动化密集型”转变,从而让药物研发更智能,让生物创新触手可及。

晶泰科技自动化实验室


晶泰智药目前共有两大特色技术平台:致力于智能化、自动化创新小分子药物发现的ID4Inno和致力于下一代创新抗体药物发现的XupremAb。其中,小分子药物发现系统ID4Inno部署了两大智能计算平台:覆盖分子生成、性质评估等多场景的AI药物发现平台ID4Idea,以及可以预测药物与靶标之间相互作用的高精度计算化学平台ID4Gibbs,并与自动化实验和专家经验相结合,提供了一个AI药物发现的新范式。

而AI驱动的下一代抗体药物发现平台XupremAb,通过“干湿融合”的方式,将AI和经典的抗体发现技术有机融合于抗体药物发现的多个环节,包括苗头抗体发现、抗体工程化改造、抗体可开发性评估和优化、创新抗体形式的设计,为客户提供基于靶点的临床前候选抗体的一体化药物发现服务。

“我们有近百个正在研发当中的合作管线,有很多取得了非常好的里程碑进展,客户也在这个当中获益很多,大部分管线都是在同类当中有非常明显优势,甚至有一些可以被定义为First-in-class。”马健不无骄傲地表示。

在晶泰智药之外,晶泰还即将发布另外一个重磅子品牌—晶泰智造。

药物发现是一种数据驱动的过程,借助AI可以处理庞大的数据集,但如何获得稳定而高质量的数据依旧是一项挑战。面对数据质量、存储以及集成AI的需求,自动化实验室成为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尽管新兴疗法和技术不断发展,但自动化实验室的基本目标是不变的:即生成准确、快速、经济高效且重复性的结果。标准化、准确的数据将为AI提供养料,让数据的价值更凸显。自动化实验室的理想状态是,不仅能提升实验研究的可重复性、加快实验效率,还能加快从实验室到临床阶段的转化速度,从而实现更快的商业化转换率,以及解决安全性等问题。

晶泰智造的推出,正是意图掀起这一场生命科学底层技术的革命。

“作为独立品牌的目的,是为了让客户能够准确的找到问题解决方案,起初智造业务是服务于晶泰智药业务,在为行业提供相关能力时,需要有一个独立的标识可以让大家能够进行比较、分析、认可,这是从业务驱动的角度;第二个方面,在智能智造与药物研发之间,虽然规模和运作模式存在差异,但可以相互赋能、相得益彰,我们也需要一个独立的品牌来覆盖端到端交互的能力。”晶泰科技CTO古亮表示。

对于晶泰智造的本质,古亮则表示其涵盖的实验室自动化和自动化定制服务实际上是要做标准产品和可定制解决方案。

实际上,自2019年起,晶泰科技便开始探索自动化实验室的自主研发之路,已在自动化化学合成等场景中成熟应用。

目前晶泰科技在上海和深圳两地均建有一流的化学合成实验室,占地面积约11500平方米,其中自动化实验室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配备机器人自动化工作站200余台,通过自主研发的云端软件控制系统,可以远程操控自动化工站和起串联作用的AGV小车,并实时记录实验过程数据和结果,有效保证了实验记录的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和可追溯性。

7月份,晶泰科技位于波士顿的创新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这一创新实验室将复制晶泰数智化实验室的成功经验,并向北美客户展示晶泰自主研发的AI+机器人平台作为新一代科研基础设施正如何驱动药物研发的智能化、自动化升级。

无论是在高通量平行反应,还是多步自动化合成反应,晶泰科技人机结合的自动化合成实验系统都可大幅提高合成效率,助力客户突破药物研发项目的合成限速步骤,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而晶泰的终极目标是在所有人工实验场景中用自动化合成替代人工合成。

跨越数字鸿沟

2023年初,当ChatGPT浪潮席卷全球时,AI制药再次站上了新的风口。

AI加速靶点和药物发现的实力,已经有目共睹,真正的考验还在临床阶段。但未来哪一款AI辅助设计甚至从头设计的药物,能率先成功穿越Ⅱ期临床试验的“死亡之谷”,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但不可否认的是,AI与真正的智能落地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数据。

算力、算法和数据是AI的三要素。其中,通过强大的算力和算法,可以大大缩短药物发现的周期,降低药物发现阶段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另外,AI还能通过机器自主学习,发现专家经验以外的规律,优化药物研发流程。晶泰科技CSO张佩宇表示,晶泰科技已打通多个云计算平台,可同时调度百万级的计算核心,已突破了算力上的瓶颈。而基于云计算的算力和高精度的量子化学算法,晶泰科技可以产生海量数据。

“三要素”中的数据是重要的基础设施且需要长期积累。如果数据积累工作仍停留在劳动密集型方式,则全行业获取数据的能力仍然受限,这就为数据生产工具的出现埋下了潜在需求。建设可提高数据生产通量的工具,例如智能自动化实验室平台,可以将生物医药工程的数据“地基”打得更牢。

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

马健如此形容AI数据的重要性:“如果能够在AI和药物研发当中出现重大突破的话,我们相信更多的是来自于数据的积累,而数据的积累其实是一个基础建设的过程,就像如果只是盖一座三层的楼,平整一下地面就可以开始施工了。但是如果要建一座摩天大楼,可能有一半的时间是要用来打地基的。”

据张佩宇介绍,晶泰科技为搭建数据这一关键地基,研发了高精度的量子物理计算方法,同时通过自动化实验不断产生大量数据支持AI建模。

而晶泰智造和晶泰智药的推出,恰如打通了晶泰科技原有业务的两端,一方面晶泰科技自动化实验室的重要意义在于,产生的大量标准化数据将持续反馈给智能模型,加速迭代。另一方面,自动化实验有望解决AI药物研发的数据短板问题,有助于提升整体研发流程的效率和成功率。

去标签化

温书豪认为,晶泰在做将技术转化为可视化实际应用的过程。“我们最近在提倡研发团队要到‘炮火第一线’去一起做BD,在了解外部市场需求后,要能向市场传递晶泰的产品和理念。目前我们正在尝试补强BD,这也是我们重点推动的工作。”温书豪表示在技术之外,晶泰更关注从市场需求出发,让AI真正落地解决新药研发不同环节中的实际问题。

在创始团队看来,医药是“渐进式”创新的行业,晶泰已经将技术延展到小分子药物研发临床前的各领域,拥有分子生成、评估、合成和生物实验等全栈式能力。虽然没有开展自主药物开发,但定位在服务和孵化两个方向的晶泰,构建了AI新药开发临床前的综合服务平台和能力。

谈到这样布局的原因,他们解释道:“这与问题的分类有关,药物研发的生物学挑战和工程技术挑战构成一个二维坐标系,在这个坐标系当中,晶泰的核心能力更多地体现在工程技术方向,在解决药物研发分子设计及活性优化、化学合成效率提升等方面有显著优势。药企承担生物学和医学挑战,晶泰帮企业解决的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器’的问题,从布局上讲的话,其实就是合作加孵化。”

孵化的模式也带来了更深入和更具有战略意义的纵横布局。

对于选择孵化的方向,最重要的标准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布局,以及跟晶泰发展的战略协同性,包括技术延拓、项目发展等。

而自身业务上带来的认知优势,让晶泰科技能快速识别赛道优秀的公司,比如靶点发现公司PhoreMost和AI驱动肿瘤免疫药物研发公司莱芒生物背后都有晶泰科技的身影。

除此之外,晶泰科技还从内部孵化出了剂泰医药。与晶泰科技的成长模式相似,剂泰医药选择从药物递送、制剂研发的环节切入,是全球首家以AI驱动的药物制剂研发初创公司。

任何一个系统,只要在封闭且无外力做功的条件下,它就会不断趋于混乱和无序,最终走向“死亡”,这就是熵增定律。1943年,奥地利物理学家、量子波动力学创始人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提出了“负熵”概念,并表示“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叔本华也曾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所以,无论是对于人还是企业,在没有外力干涉的情况下,其本能都是越来越走向封闭。

对于物理专业出身的三个人来说,更是深知这一道理。

赖力鹏在内部有一个叫做“首席创新官”的职位,负责着公司在北京的人工智能研发中心。三十多人的团队,相对于整个公司超千人的规模和联合创始人的title来说,显得有些“弱势”,但正是这个“小”团队,成为了晶泰探索最灵活的“触手”和创新核心。

赖力鹏将自己的工作形容为“跑图”,“比如一般人会认为医药是一个非常需要‘专’的行业,没有人会想到我们还会为像中石油这样的公司做一些结构和材料上的分析。”

不断点亮业务板块的背后,是晶泰试图打造一个AI生态的决心。对于晶泰来说,赋能更多客户及更广泛的业务场景,兼具科学的严谨与创业的远见,在坚实的探索与求证中,晶泰科技的能力边界也在被不断打开,并在不断尝试击穿领域之间的桎梏。

 


来源: 海松资本

上一篇:国际能源巨头万浦集团投资入股 蜂巢能源加速拓展海外市场 | 海松·企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