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集采政策升级下医疗企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 海松观点

2021-09-29

9月8日,海松资本陈立光先生莅临“大国金融顶级智慧国际专家论坛” 9月生物医药专场,围绕“集采政策升级下 医疗行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这一当下社会关心的课题,从集采政策的概况、集采的挑战和机遇、“后集采”投资逻辑、海松资本在医疗领域中围绕“后集采”的投资案例、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在线解答了来自各地投资人、创业者的提问。整个演讲接近两个小时,5000多人次在线参加,观众一致反映信息量大、见解深刻、观点尖锐但诚恳,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第一部分:集采的介绍

1

何为“集采”


药品集中采购源自于2014年11月14日的《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第一批试点,所谓的4+7,即当时4个直辖市和7个城市共11个试点城市开展了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药品和医疗器械推行集采的主要原因为解决价格虚高问题、防止医保入不敷出。

总体原则:


集采规则总述

集采结果与具体规则设计高度相关,主要有集采范围分组规则评审规则实施方案四方面所决定。


3

集采政策汇总

中选标准(药品)

采购量及采购周期(医疗器械)

采购量及采购周期(药品)


4

集采结果

医疗器械方面:
省级集采落地后,产品终端价下降明显,人工晶体平均降幅达20-60%、骨科类产品平均降幅达30-80%、心血管介入类产品平均降幅达50-90%、补片材料平均降幅约75%

药品方面:第一批、第二批首年采购任务已完成实际采购量是协议采购量的2.4倍;第三批截至2021年6月底已完成协议采购量134%;第四批2021年5月落地实施;第五批预计2021年10月落地实施

第二部分:集采的挑战及机遇——产业发展和资本市场


1

对产业的影响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2

对资本市场的挑战

集采对医药指数表现的影响


药企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3

对集采的思考与建议

集采作为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基础政策,让老百姓看得起病、也用得起药,初步见效,我们坚决支持

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不小的副作用,如果能够做些调整,将有利于整个医疗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第三部分:“后集采”投资逻辑

1

医疗器械及IVD:“后集采”投资逻辑

 

▌核心逻辑:

▌Rule out:


高端创新性医疗器械——以心脏瓣膜为例

(1)主动脉瓣介入(TAVI)

(2)二尖瓣介入(TMVr)


高端创新性医疗器械——以神经介入为例(1)中国神经介入器械市场规模

中国的神经介入手术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人民币29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人民币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0%,并预期将在2030年进一步增加至人民币489亿元,2019-2030年复合增长率为21%。


(2)外资企业神经介入产品销量稳步上升


(3)海外对标公司:Penumbra

Penumbra的拳头产品Penumbra System是血栓切除术的一项创新疗法,它采用的直接抽吸技术(ADAPT)相对其他治疗手段,具有操作简单、开通时间短、无疼痛、安全性高等特点。


(4)国内对标公司:心玮医疗、归创通桥

国内的两家对标公司——心玮医疗、归创通桥两家企业的销售额较小,但增速十分可观。

创新性市场早期IVD赛道——以肿瘤早筛为例

(1)海外对标公司:Exact Science

FDA于2014年批准Exact Science的Cologuard上市用于筛查两性50岁及以上具有结直肠癌平均风险的人群;Cologuard在2014年末入了美国医保,医保报销价格为500美元。2015年销量大幅增加,销售收入为3940万元,检测人次10.4万。

(2)海松Portfolio:康立明——国内肿瘤早筛龙头企业
 

创新性市场早期IVD赛道——以肿瘤NGS为例
 

(1)海外对标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

(2)国内对标公司:燃石、泛生子

(3)海松Portfolio:桐树生物——拥有国内首张MSI三类医疗器械证的肿瘤NGS公司


全球化市场策略

我们寻找具备全球化实力的中国企业,在医疗器械和IVD领域内,比如:国内POCT出海领军企业——东方生物(688298.SH)、ODM模式为主的生物实验室耗材龙头——洁特生物(688026.SH)。

关注产业链上游的核心原料

根据Frost & Sullivan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IVD原料市场中进口产品市场份额为88%,国产产品市场份额仍然较小,但2015-2019年年复合增速为30.6%,高于进口产品的25.3%。随着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生物科技产业供应链本地化重视程度的加强,以及疫情驱动下游IVD厂商对供应链安全的重视程度提升,预计国产IVD试剂原料市场规模将以23.3%的年复合增速增长至2024年的27亿元,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1)国内对标公司:诺唯赞、义翘神州


2

医药:“后集采”投资逻辑

▌核心逻辑:

▌Rule out:


前沿领域—以细胞治疗为例

(1)细胞治疗领域的核心逻辑:

(2)全球细胞治疗市场:在美国,已有四种CAR-T产品获FDA批准上市:Kymriah、Yescarta、Tecartus及Breyanzi,均以CD19为靶点。自2017年上市以来, Kymriah和Yescarta的销量于2018年至2020年分别以84.1%和28.7%的复合年增长率快速增长。2020年,Kymriah及Yescarta的全球销售分别达4.74亿美元及5.63亿美元

(3)中国细胞治疗市场:中国目前已经批准复兴凯特及药明巨诺的CAR-T产品,中国CAR-T市场预期将于2024年增长至人民币54亿元,并于2030年增长至人民币243亿元

(4)海松资本投资的合源生物: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研究所技术支持,正处在临床阶段,将成为第一款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靶向CD19的CAR-T产品

(5)中国细胞治疗市场驱动因素:


前沿领域—以ADC为例

(1)ADC领域的核心逻辑:

(2)全球ADC市场:


前沿领域—以双抗为例

(1)双特异性抗体领域的核心逻辑:

(2)市场规模:

全球抗体类药物主要得益于近几年免疫检查点PD-1,肿瘤细胞VEGFR靶点等产品销售高速增长所致,未来单抗的竞争将趋于激烈,市场的增速双抗将起到重要作用。根据销售端预测,2020-2024年中国双抗行业市场规模将由5.5亿元人民币增长至50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19.1%。主要的增长动力来源于:


第四部分:海松资本“后集采“策略的部分投资案例

1

IVD投资案例

肿瘤早筛—康立明生物

除了长安心肠癌检测产品之外,公司还在开发肺癌、膀胱癌、宫颈癌、肝癌等肿瘤的早期筛查诊断产品和即时检测设备系统,并已取得令人惊喜的阶段性成果。


肿瘤基因检测—桐树基因

桐树基因是一家同时具备 LDT+IVD双重能力的分子诊断企业,先后开发了肿瘤微卫星不稳定MSI、ctDNA等多款重磅IVD诊断试剂盒。其研发的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检测试剂盒于2021年1月获国内MSI检测首张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该款试剂盒有望成为肿瘤精准赛道中市场价值最大的IVD单品之一。


2

医药投资案例

肿瘤免疫—Immune—Onc(以明生物)

Immune-Onc总部位于美国加州湾区。管线IO-202和IO-108分别针对R/R AML和实体瘤的适应症均已启动临床1期试验,另有多款产品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AI制药—晶泰科技

晶泰科技是一家以数字化和智能化驱动的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公司,基于前沿计算物理、量子化学、人工智能与云计算技术,为全球创新药企提供智能化药物研发服务。


FIC/BIC小分子—信诺维(Sinovent)

苏州信诺维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聚焦重大未满足临床需求并拥有全球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公司。目前已有5个产品进入国内外临床阶段,2款产品处于IND-Enabling阶段,覆盖肿瘤、抗感染、代谢等重大领域。


重组蛋白疫苗—三叶草生物

三叶草生物是一家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全球性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开发新型疫苗和生物疗法,公司已成为新冠疫苗开发企业,并有望成为全球范围内通过COVAX机制率先实现重组蛋白新冠疫苗商业化上市的企业之一。


FIC/BIC小分子—Teon Therapeutics

Teon Therapeutics位于美国加州湾区,是一家专注于开发一系列在肿瘤微环境中调节代谢信号通路的小分子药物的创新药企,致力于研发针对免疫通路中GPCR靶点的小分子药物,从而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


第五部分:总结与展望

集采常态化是国内医疗体系改革的必然方向,同时符合我国未来的人口政策,降低人民医疗成本、提高医疗可及性。无论是药品集采,还是器械、IVD等产品的集采,都将逐步进入常态化,集采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中国医疗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加大科技创新,依托科技创新,向全球化、平台化、差异化方向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避免恶性竞争及局限在相对狭窄的赛道。

最后,我们衷心希望政府能够继续坚持市场化道路,尽快发展商业保险;同时给予国内创新发展的医疗企业一定的定价空间、耐心以及信心,在低价惠民与鼓励创新投入之间探讨出长效平衡点评。

第六部分:问答环节

Q1:随着国内医疗行业的高速发展,新形势下的医疗信息化系统模块测试会有哪些变化?中国的医疗信息化公司会有哪些机会和成长空间?

陈立光:
传统医院的医疗信息化大家可能都有所了解—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HIMS),这个领域已经发展了很多年,行业早已处于过度竞争的状态,很难有突破性的发展。当然,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推广,包括电子病历等,逐渐被大众接受,机会可能会逐步增加。但这不属于颠覆性赛道,只能逐步改进。所以我认为在传统医用信息化领域机会不多,但当然还是要结合当今行业的巨变,一定要围绕新技术的应用,如利用AI诊断、以及通过AI辅助的一系列精准医疗等,还是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Q2: 由于疫情的短期性以及突发性的特点,您认为医疗领域的创业和投资还会有爆发性的发展和机会吗?如果有,您认为会在哪些细分领域出现局部加速的机遇?

陈立光:
这个问题很大,也的确有些难。但机会还是很多的,正如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内容,大家一定要在有独创性的创新领域、有颠覆性的技术,如今天讲座中提到的细胞治疗、双特异性抗体、ADC、AI制药、合成生物等方面一定有很多机会。所以海松资本的投资观点认为在这些创新型且有巨大的临床需求的领域,机会还是很多的。

Q3: 近几年比较火的基因检测,疫情后会成为医院的标配吗?是否也会成为集采政策下的一部分?该领域还有哪些机遇投资者们可以参与呢?

陈立光
:对于是否会成为医院的标配,我个人认为不会那么快,暂时还只是针对一些高端人群,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价格越来越低,成为普惠性的产品后,可能会纳入医保成为医院的标配。如果不能纳入医保或商保,很难成为医院的标配。这个领域是存在机遇的,如海松资本投资的桐树基因等,但机遇不多。

Q4:无人售药机以及自动快检一体机等项目,这种相对而言较小众、独立的项目,您如何看待这个方面的机遇?

陈立光
:我个人认为这个领域没有太大的投资意义,行业门槛过低。无人售药机,从政策层面上主要看国家的管控,从技术技术角度而言,根本不是障碍,包括自动快检一体机,技术都很成熟。所以主要还是依赖国家政策,如果政策允许,增速会非常快。一旦政策放开又很快成为一片红海,所以我认为这个细分领域的机会不大。

Q5: 今年的疫情已经反反复复很多次了,这也成为医疗健康行业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因为疫情的原因,在医疗服务方面的获客成本已经降低了,因为医疗服务这部分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在线咨询问诊、健康知识、健康培训、健康慢病管理、医药流通等模块。陈立光老师能否针对其中一些模块,还有哪些有创业和投资的机遇?

陈立光
: 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个领域很多模块都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如刚刚提到的线上购药、慢病线上问诊,患者通过互联网与医生沟通,无需频繁去医院。这个领域在逐步推进,有很多企业做的相当不错,市场渗透率还不高,肯定存在很多投资机遇。但受国家监管的影响大。所以这个领域是需要大资本的投入,一定要能承受长期的亏损,一定要长期投入才有机会。

Q6: 如今人们更加关注身体和心理健康了,在健康消费领域,像小米、乐心、华为、苹果等都布局了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关注身体上的健康趋势,同时也会帮助我们检测其它指数,来关注我们的心理健康。但这些都是相对早期阶段的产品,逐步在建立数字健康档案体系。但对于这些可穿戴设备的投资领域,您认为有哪些机会,行业未来的发展会是怎样的?

陈立光
: 我认为这个领域的技术还不够成熟,仅仅属于消费类,也就是当作一个卖点、噱头,帮助产品售出。但真正用于医疗诊断,还为时过早,很多人包括我个人都使用过类似产品,监测睡眠、心跳,用过几次新鲜感过后,就用的很少了。但在细分领域可能存在应用场景,例如养老社区给老年人、孤寡老人配备专用的设备,远程监测老人的心跳、步数等健康指数,无需护士实时陪同。但行业总体而言,技术不够成熟,投资意义不大,而且未来要建立数字健康档案,还牵扯到个人隐私等问题。所以这个领域的发展增速,目前来看不会太快。

集采的常态化必将带来药品竞争格局的重构,有望加速进口药企占主导的品种的国产替代,为国内的药企带来更多的机会与机遇,希望中国药企能够确保降价不降质量、不减疗效、保证供应,在低价惠民与鼓励创新投入之间,探讨出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观看讲座全程:
 


点击如下链接,可观看讲座全程:

https://appyxvmoh9w1051.h5.xiaoeknow.com/v2/course/alive/l_6135d7ffe4b04518c610ce3b?app_id=appyxvmoh9w1051&pro_id=p_6052b727e4b0e51d821f1cc9&type=2&available=true&share_user_id=u_605160b422032_ysbEFtybao&share_type=5&scene=%E5%88%86%E4%BA%AB&is_redirect=1&entry=2&entry_type=2001

 


海松资本

上一篇:海松资本荣获「2021中国芯片/半导体领域投资人 TOP20」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