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1
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碳达峰」和「碳中和」,让降低碳排放、通过应用新能源技术,以及对废弃原材料、污水、危废等二次回收利用,以降低新增碳排放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真正进入到产业和民众视野。循环经济相关产业快速兴起,绿色能源、清洁能源、产业效率提升、再生资源、碳管理等碳中和息息相关的方向都蕴藏着巨大的新机会,海松资本也一直系统性地关注“双碳”概念和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以及相关投资机会。如今,伴随一系列重大国策的颁布和核心技术的突破,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已经逐渐在国内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并迎来了至关重要的发展契机。
7月17日,“双碳概念下的产业变革和发展方向”暨2021海松沙龙第四期在北京华瑞大厦成功举办。本期沙龙座无虚席,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彤作为特邀嘉宾开场致辞,拉开了活动序幕。本期受邀的主讲嘉宾有中国电力国际公司董事长贺徙、世纪互联董事长陈升、国家电网能源数字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孙艺新。同时到场的嘉宾还有国家能源监管部门主管、美银美林中国区主席任克英、武岳峰资本创始人李峰、北汽集团产业投资董事总经理贾广宏、中科院新能源研究所、中科院物理所、三峡资本以及众多产业界、投资界朋友们,大家从宏观、微观等多个层面,对双碳概念下的产业变革和发展方向以及相关产业蕴藏的投资机会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01
特邀嘉宾分享
开场致辞:王 彤 博士丨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
很高兴与众多行内精英、业内主管探讨这个有意义的话题,“双碳概念下的产业变革和投资方向”的议题也很有价值,首先分享下我对双碳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2020年9月,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提出要为人类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第一次提出在2030、2060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也是对全世界人民庄严的承诺,其后在多次的国际会议上,尤其是最近3月份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9次会议将双碳提升至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及人类利益共同体的高度。中央表达高度重视、做出密集指示的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是气候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在工业革命后,增加的碳排放使气温不断升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国际上很多国家的机构在近年来做了很多研究成果,成果显示这些年以来冰川面积加速融化,我国青藏高原的冰川面积在过去的40年融化10%以上,按照巴黎协定,如果在本世纪末我们不将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内,则世界很多地方都会消失;另外我国是全世界碳排放最大的国家,占全球碳排放量1/4,是欧美日本的总额,且还在继续排放,大国必须有责任和担当来处理这件事。发达国家已经将碳作为贸易手段,重塑世界产业格局的抓手,如果产品的碳排放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则禁止出口进口,且需要买碳指标,支付高昂的碳税。举例说明:2021年3月欧盟议会通过了建立碳边际调整的机制,这个决议将于2023年实施,涵盖了电力及能源密集型的工业部门,按照高盛的预判,如果放任发展,则我国每年将向欧盟缴纳350亿美元碳边际调节税;特斯拉2020年依靠售卖积分获得15.8亿美元的收入;美国11个联邦州要求2030年新能源车必须达到一定比例;苹果公司宣布至2030年市场上每一台销售的苹果设备都符合零碳标准,70多家供应商已采用可再生新能源,种种改变将带领整个供应链的转移。因此双碳是长远问题,道义问题,更是经济问题,现实问题,生存问题、发展问题以及政治问题,希望大家保持清醒的认识,期待今天大家共同探讨,倾听真知灼见,给投资界的朋友以启发。
02
圆桌嘉宾分享
▲嘉宾 观点分享首先,国家能源监管部门主管和中国电力董事长分别带来了关于行业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的精彩演讲,紧接着其他主讲嘉宾们也分别分享了对本行业变革和发展机会的深刻思考和精辟观点。
陈升先生的分享
从电网角度看IDC的三大特征
高载能、高稳定用电负荷:IDC每天早、中、晚的用电量几乎是恒定的;
高增长:高增长的背后原因是单用户数据量的提升,互联网用户在2020年均摊的IDC用量是2010年的100倍。预计到2030年,互联网用户均摊的IDC用量将是2020年的1000倍;用户每天所用的数据处理从过去的短信、语音、传真,到目前转变为社交平台信息、视频、线上会议等,朝着高清、超高清、大屏、多屏、VR/AR等方向演进,数据量呈现几何级增长;
高强度投资后备电力系统:数据中心项目投资中,高电机柜、每个机柜平均固定资产投资大约20万。其中80%投资与电力有关,30%以上与后备电力系统(发电机、UPS、电池)投资相关。
世纪互联的“荷储联动”系统
首个IDC+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节点已经在佛山IDC投入运行。原有发电机、UPS、电池基础上增加大规模储能系统。进一步升级,就会形成虚拟电厂超级节点,可以参加电网的调峰、调频,并朝着“源、网、荷、储”四联动方向演进。
双碳目标下,能源革命的双引擎
第一个引擎是供给侧改革:电网和发电侧改革,自上而下的驱动,需要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和政策改革;
第二个引擎是用户侧改革:自下而上的驱动,依靠颠覆式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大规模消费者参与。IDC产业参与新型电力系统变革,属于用户侧改革。1)对于“网”的理解:第一个是自上而下的“管理网”,第二个是自下而上的“共识网”。比如,过去的电信网、电话网都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管理网”,而互联网属于自下而上的“共识网”。任何网络的基础,首先是地址(身份标识)和寻址协议。2)电网的变革,可能与通信网迈向互联网的变革很类似。随着大规模储能系统的加入,供电+用电的二元世界、逐渐演进为“源网荷储”联动的多元世界,传统电网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引入消费者参与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3)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能源互联网和互联网有着本质区别。互联网的本质是人与人的信息交流,而能源互联网的本质不是人与人、而是设备与设备,是大规模机器协同、是开放性的工业控制网络。我相信,能源互联网一定是去中心化的,基于密码学底层基础协议,而不是TCP/IP协议的互联网。
孙艺新博士的分享
“双碳”概念下的三大挑战
能源“不可能三角”。即能源既要安全、又要经济、也要绿色。我认为这是能源发展到达瓶颈期出现的问题。如何通过数字化等方式为能源提供赋能,思考未来能源的形态、构成是当下需要面对的第一个挑战;
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分布式和集中式是并举的关系,不应存在偏废。清洁能源应从整体地、系统地角度考虑。以光伏发电为例,其单价从2007年4元将至如今的7毛,但我们不应只关注制造成本,也要参考度电成本,经研究院的计算统计,当新能源的市场渗透率超过15%,其系统成本也会随之上升。从整体角度考虑,目前光伏发电的系统成本并没有下降太多,这也是当下光伏能源存在的痛点问题;
要素分配。以电力为代表的传统能源在经济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如何将电力和算力有效结合是当下的挑战之一。电网企业要提升效率,做好要素分配,重构组织和人力资源等工作。
达到能源数字经济转型升级条件的五大元素
新基础:即搭载能源和算力的新型基础设施。当下国家提出建设“东数西算”,80%的算力仍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未来我国对于算力的布局可能存在较大变化;另外,很多公司花费大量资金在东部地区建立数据中心,但在电力储能方面的应用非常薄弱。如何激励相关方参与到电力储能机制中是一个大问题
新价值:以数据驱动创造新价值,特别是能源数据。当下各省在推进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我认为双碳也需要整合数据资源,通过对能耗、能源的监测,汇聚能源数据,从而可以延伸出很多有价值的新兴产业
新产品:数字能源作为一种能源品类,通过数字方式为用户提供帮助。如基于气象信息等方式对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做出预测,打包成数据产品,在市场进行二次报价,在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一片蓝海市场
新市场: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开启,我们认为未来也会建立能源数据交易市场,用于承载数字产品、数字服务、数字能源等,从而支撑电力市场和碳市场融合并进
新机制:即新一代数字技术融合创新机制。新技术一定要结合市场机制,激发各个主体参与到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中
四个具体的场景
尖峰负荷:新技术总是从边缘市场开始进入,数字能源作为新技术要怎么进入市场呢?以电力为例,边缘市场的痛点即尖峰负荷问题。发电厂或电网侧的投资成本非常巨大,如何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灵活响应是一大问题,我认为可以将其中的缺口通过数字化的方式直接呈现并公布出来,从而提前做好相应准备,这就需要用到数字能源
隔墙售电:未来针对小区层面的隔墙售电会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统计初始用户,计算未来可能存在的用户,参与的用户越多,则可以体现价值越大,因此最初的用户规模非常重要
东数西算:电力是无处不在的存在,每家每户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算力也是无处不在的,因此电力和算力的融合也会创造出新的机会
制造业转移城市的双碳问题:随着我国制造业逐步由上海、杭州转移至嘉兴等城市,这些城市的双碳问题愈发严重。“一刀切”的能源双控并不适用于这些城市,很有可能导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调整失衡问题,我建议以区域为单位探讨能源双控的问题。从中可以进一步延伸出“碳犀牛”的概念,即产业结构失衡风险、区域结构失衡风险、能源系统叠加风险、金融系统叠加风险。
特邀嘉宾点评:
美银美林中国区主席 任克英
从宏观层面分析:
资本已经全都冲上来了,且速度比人们想象得更快,2004年-2020年,投入这个行业的资本以每年翻15倍的速度增长,2020年一年就与0.5万亿资金投入到这个行业,双碳相关、ESG相关行业的资金达到2万亿,预计至2030年会达到22万亿。行业会呈现指数级的发展;
双碳与电力相关,能源行业占比25%,交通14-16%,农业占比将近1/4。因此从农业角度来看,双碳与每个人息息相关,1公斤牛肉相当于1.6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3个半月洗澡用量,且碳排放相当可观。因此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每个人都应该改变生活习惯,要大大下降食肉量;
宏观上相对乐观的一点是Z世代的年轻人来了,人数最多的一代,全球达到25亿人,是近代人类史上最富有的一代,他们已经进入劳动市场成为劳动市场主力军,目前已占到全球总收入10%(7万亿),2030年占到27%(33万亿),这代人会强迫前世代的人适应他们,他们更注重碳排放、环保,在他们的引领下这个改变的趋势会比想象快。
从微观层面分析:
除了交通、电力、农业外,材料方向(行业)也相当重要。另外有一些科技公司(如一些以色列公司),帮助数据中心节能,可预测降低电使用量;另外还有一些高空探测技术,可以在高空中完成准确率100%的石油勘探、铜矿勘探等,达到更节能环保的勘探方式,也适应一些有勘探需求的客户使用,这些好的技术可以研究对接推广。双碳与人人相关,我们应共同努力做应有的贡献。
武岳峰资本创始人 李峰
今天的会议受到了很多启发。比如将互联网信息网络与电力网络相比拟,没有很好规模的储能,就不能叫“互联网”,只能作为智慧调度的电网,这个定义非常清晰、精准。
本人在90年代读博时期就在做可持续能源的研究,从京都协议书后就开始关注相关领域,且做过中国可再生能源国际部主任。之后做投资所在的第一家机构也是当时全球最大清洁技术的投资机构,且这个机构作为创始投资人投资了特斯拉,对于相关汽车产业链也有所研究。武岳峰长期研究清洁能源技术,2011年投资电池核心原材料,零部件;2015年投资固态电池、燃料电池,包括制氢的技术。投资的一家制氢企业可实现分布式的制氢。现在成本为25元/公斤,不储运,目前可以离散式就地制氢,做的很安全,技术来源于中石油研究院,在现有加油站加一个房间就能用,在政策层面批准后,可以推广。
分享一些数据: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140亿吨,其中电力排放大概55亿吨,交通占10亿,工业排放25亿吨,其他能源活动排放10亿吨左右,电力系统确实是最大的板块。2020年中国发电量约74000亿度电,折算成标煤大概为9.122亿吨标煤,因为一些电流效应问题,估算消耗标煤量约为27亿吨,但实际2020年中国总能源销售为49.8亿吨标煤,占比确实在50%以上。双碳概念下,将电力把控好就解决了非常大的问题。
另外关于对于信息互联网与能源网络的比拟有一些问题,信息是无处不在的,每个人都是生产者,而能源是集中生产的,现在的信息是去中心化的,如果能源也能实现去中心化的生产,这个比拟才能真正成立,就目前来看,在能源集中生产的情形下,全球网络的放开有一定难度。
最大的问题是电力是生产的同时必须消耗掉的商品,除非有办法储存下来,而信息没有这个问题,是固化起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储能技术是非常关键的技术。
北汽集团产业投资副总经理 贾广宏
北汽在疫情前一直是最大的新能源车供应商,现在也是全国最大的商用车供应商(2个月前北汽刚出售了第1000万辆商用车)。这两年一直在研究双碳,本人之前是北京环境交易所(现更名为北京绿色交易所)的董事,其实所谓的绿色交易所被定为低效交易资产,收益较差,所以在持续研究相关的生态,发现:
地球真的在变暖,这件事情有多紧迫?如果按照现在的强度再排放20年,全球会提升2度,中国可能接近4度,目前高温影响中国GDP增速大概在1%左右;
关于电动车问题。近期有一位加拿大的院士发表了电动汽车也高碳的观点,因为能源结构中主要还是用煤炭发电,本人对这个观点持疑问态度,电动车起码能做到不在现场排放,如果无法平衡这一点的话,可以考虑吃肉的情形,因为肉绝对是高碳的。电动汽车在本人看来完全是低碳的,电动汽车与烧油的汽车在路上行驶时给当地环境带来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从碳排放整个占比来看,整个交通行业贡献的碳排放在国内不到10%,重点的是电力行业占比高达40%-50%,因此双碳的要求确实给电力行业提了很大的问题。
由此得出的判断:
现在卖的车主要还是燃油车,新能源车渗透率还在爬坡中,但判断后续发展的速度会非常惊人,我们认为原拟定2025年实现的规划可能在2024年实现,在这个趋势下,新能源车会吸收非常多的资金;
目前在了解氢气市场,北汽商用车一定会用一定的燃料电池,如果氢气能低于30块钱一斤,成本就可以与油打平,就可以开始发力。氢气大概有10%重要程度,判断此部分的吸金能力仅次于前端的电力;
电车有电池的寿命问题,还没有解决,在电化学方面、储能方面还会吸金10-15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体来讲,双碳就像“计划生育”,首先是挑战,不是机遇,但是在挑战下可以挖掘一些机会,新能源是制造业,就会有规模效应,尊崇技术革新,中国就会有机会,虽然汽车碳排放的贡献没有那么大,但在投资领域,汽车是可以在其中有作为且难得能做的领域,且还能持续10-15年。
03
互动问答
Q1: 请问陈升先生如何看待IDC行业整体的发展,之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陈升:借用零售业的形态演进来类比:一方面,像沃尔玛、万达广场等大型购物中心、巨型卖场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像Seven-Eleven和便利蜂等小型便利店也会遍地开花,分布在所有社区网格。所以未来的格局会是“大更大、小更小”的微巨互联,具体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六个方面:1)最终会呈现“大更大、小更小”的微巨互联;2)算力时延会降低;3)未来 IDC 将成为“世界电脑”的基础节点和重要组成;4)助力工业内联网升级,真正实现工业互联网;5)用户参与共建全球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入口;6)拥抱数字孪生,打造承载“元宇宙”(Metaverse)的 IDC 终极产品。
Q2:从发展角度考虑,分布式发电配合分布式储能是一种能源得到有效利用的方式,未来分布式发电和分布式储能趋于去中心化。未来以国家电网为代表的发电主体是否还会成为中心载体?电网端要如何配合未来大趋势?如果基础设施不完备,上层应用是否会受到限制?
孙艺新:第一,当下能源系统行业发展迅速。我认为一个好的行业必然是市场驱动导向而非政策补贴;第二,我们应该回到能源本身,能源利用应为梯次利用,由高向低扩展。当下光伏的缺点在于能量密度低,短期内完全无法取代传统的化石能源,能源产业偏向于重资产投入,需要底层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看待问题需要多角度辩证,既要看到其中的风险,也要抓住其中的机遇。从电网角度来看,建设分布式发电和储能也需要考虑电网的匹配性,不要只专注其中一点的成本得失,而应该把握全局,从全局的角度考虑成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