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新形势下科技产业投资的机遇和挑战】海松资本 & 芝大沙龙回顾

2021-06-07

每个赛道都有机会,看似大家都一样,一旦有人能率先发现和感悟行业的变化趋势和新的逻辑,就有机率出超预期的大机会。

6月4日下午,由海松资本与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校友会以及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共同主办的“新形势下科技产业投资的机遇和挑战”主题沙龙,在华瑞大厦成功举办。本期沙龙座无虚席,受邀的主讲嘉宾有北极光创投合伙人杨磊、高瓴资本AI产业投资合伙人周健、和国科嘉和基金执行合伙人陈洪武。同时到场的还有业内知名头部投资机构代表、知名企业家代表以及芝加哥大学校友共计百人。海松资本CEO&管理合伙人陈立光担任本期沙龙的主持人。

当前新形势下做投资面临许多挑战,如后疫情时代的新机遇、双循环和流动性过剩的挑战与机会、科创板收紧带来的退出挑战,科技公司的投资也面临一九效应、估值泡沫、大浪淘金等一系列挑战。本期沙龙大家围绕在如今的大环境下,投资机构应该走而全还是小而美的发展模式、科技投资中应如何评定赛道、团队、技术和竞争力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PART1

嘉宾分享

杨 磊丨北极光创投合伙人

周 健丨高瓴资本AI产业投资合伙人

陈洪武丨国科嘉和基金执行合伙人

▲从左至右依次为:北极光创投合伙人杨磊、高瓴资本AI产业投资合伙人周健、国科嘉和基金执行合伙人陈洪武、海松资本CEO&管理合伙人陈立光

杨磊先生的分享

我是一个具有“叛逆”思想的人。2010年加入北极光创投,彼时硬科技赛道还不是非常热门的赛道,我们投的很多硬科技公司只能完成一轮融资,之后公司的发展很难再获得更多融资机会,因为没有更多投资机构会关注这些公司。刚才Dave说现在科技投资面临着高估值泡沫的挑战,但相比于10年前硬科技行业无人问津,我更喜欢现在硬科技行业备受欢迎、虽然有泡沫的时代。

从乐观角度考虑:如果一个市场有很多人都在关注,说明这个市场已经是红海市场,我们需要思考的更多,发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
 比如2020年北极光创投和海松资本均参与了硅谷企业Hiretual的投资。开始我并不看好这个赛道,SAAS市场基本被美国和印度公司垄断,中国没有成功创立SAAS公司的先例。我们通过大量尽调访谈,了解到公司产品需要花费30分钟才能得出结果,产品竞争力非常差。但是我反向思考,如果一个产品需要花费30分钟才能得出结果,可客户仍然会选择购买,说明该产品在市场内属于刚需产品。SAAS早期阶段只是单纯的流程化和数字化,随着NLP算法和知识图谱等新技术进入产品核心部分、SAAS软件的基础架构得到优化,这就进入中国人擅长的领域。我们帮助公司的产品从30分钟才能完成数据编程到30秒即可完成。目前公司的发展非常稳健,今年的ARR已经增长了几倍。

很多赛道现在处于各大投资机构蜂拥而入的局面,我更愿意花时间去关注别人不看好的领域,可能就会发现其中的拐点,如果能看到这家公司的商业逻辑,我会果断投资。

北极光创投很少投资中晚期项目,但也不是绝对的,比如我们当时选择投资中芯绍兴。彼时该公司市值已达到140亿元人民币,我们投了3亿元人民币。公司有两大业务:功率器件和MEMS的代工。公司的MEMS代工已经做到全球第一。功率器件领域,全球前十大公司分别是日本和德国公司,但是日本很多工程师年龄已超过60岁,面临退休的问题,公司缺少人力资源继续进行产品开发,因此日本公司把先进技术卖给中国公司,国内的功率器件代工厂享受到日本老龄化的红利。同样,我们参与了华勤通讯的投资,彼时公司市值已达到100亿元人民币。华勤通讯对标的几家公司均是台湾公司,这些公司的领导人年龄已经非常大,公司出现青黄不接的困境,但是华勤通讯的工程师们年龄普遍在40多岁,对于工作非常有热情且有拼劲,所以我们选择投资华勤通讯,现在回报率也比较可观。

从悲观角度考虑:当前国内、国际竞争环境极其复杂,未来可能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通过时间维度思考清洁能源(碳中和),我得出一个结论—— 劣币很难变成良币。 如太阳能领域,美国有很多具有先进技术的太阳能公司,但是后来都被中国太阳能公司通过低成本晶硅的方法打败。但是这些中国太阳能公司最终也没有成为行业头部企业。 同样的例子还有宁德时代,彼时国内有很多动力电池公司,宁德时代的前身为ATL(东莞新能源),ATL的问题在于TDK是ATL的母公司,ATL无法上市,最终ATL的团队选择离开ATL并创立了宁德时代(CATL),因此宁德时代有非常丰厚的技术积累。当时我们对ATL做了深入调研最后决定放弃,可是当曾毓群决定创办CATL时候,我们没有及时跟进,非常遗憾错失了这么一个绝佳的早期就可以投资这个龙头企业的机会。所以, 寻找属于自己的投资方法非常重要,投资机构比拼的还是对于行业的认知。

周健博士的分享

我虽然是学习人工智能方向的PhD,但并没有把AI当作单独的赛道来看,目前AI算法和我那个时代没有很大变化,只是算力大幅提高、数据规模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下游应用场景更现实了。 目前我主要是看数字化转型、To B服务、Fintech、以及一些硬科技和智能制造。 就我个人而言,也没有太去追热点,还是按照我们张总主张的,主要看价值驱动,以及能成为时间的朋友类的公司。

市场上现在能看的机会还是很多,如软件、芯片、跨境电商等,但我最关注的是数字化转型,这个存在于各行各业。 这次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国是跑在最前面的,而这得益于中国的生态——我们更易接受一些信息的数字化,如疫情期间的行程码,这在其他国家可能难以被接受,会被认为是侵犯个人隐私。 还有很多其他案例,如美团通过1000万铁骑,将街边店铺信息数字化,让店家业务数倍增长并愿意将20%的毛利让给美团; 贝壳将房源彻底数字化,根据各家中介在每一单笔业务的职责划分与合作中,共享数字化后的行业红利,大幅提高了效率和减少了不必要的损耗。

未来有巨大的数字化机会,主要看创始人是否把握了这个趋势,目前我感觉大多数人是没有这个视野和准备的。 我在高瓴投了很多不错的项目,有不少都达到或超过了10x的账面回报,但还没有投出过百倍回报的企业。 我认为,消费、芯片及医药是最有机会跑出百倍回报公司的赛道。 那么To B领域是否可能,我认为也存在机会,但主要得看创始团队,要能找到王兴、张一鸣那样的创业者。 所以每个赛道都有机会,看似大家都一样,一旦有人能率先发现和感悟行业的变化趋势和新的逻辑,比如数字化转型,就有机会出超预期的大机会。

陈洪武先生的分享

现阶段市场分化现象明显,各个投资机构在热门行业项目抢得很凶,估值水涨船高,好项目有时天使轮估值已经很高,动不动就10个亿。 最近看了几个生物领域项目,估值天价。 从企业角度而言,成熟的企业很容易受到资本市场追捧获得高估值,而非热门行业的大部分早期企业会遇到募资困难。 如何在一个分化的市场环境中坚守自己的逻辑很难,是随波逐流还是锚定价值中枢是投资机构需要一直思考的课题。

投资创业的方法论可能有很多,但归根结底是如何活下来而且活得久。
零几年的时候在中国做投资很容易,因为大多数创业公司都采取copy to China的模式,现在热门的芯片领域其实也有类似的感觉,核心是缺啥补啥,因此从投资角度还比较容易做。但如何判别什么是真正适合中国市场状况的模式很难,比如之前火过的O2O赛道后来一地鸡毛,共享出行也只剩下包括滴滴少数几家,共享单车亦是如此。看中并抓住机会是很难得的。之前我曾经跟美国投资机构同仁交流后发现,美国投资人的思路是不投市场中已经有人做过的项目,但国内内卷化现象很严重,大家都在做相似的事情。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这个现象也可能是好事,很多在中国市场做得好的企业出海后竞争力很强,在中国的一片红海中杀出来的企业可以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当然这也能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但总体说来,我认为中国的投资到目前为止本质上赚的是时代发展的钱,享受了中国几十年飞速发展的红利。获得高回报也不是完全因为投资人聪明,首先是因为赌对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这个大趋势。

PART2

互动问答

 

 

 


Q1:今天有些赛道没人关注,创业者也很焦虑,拿不到投资,甚至考虑寻找新的赛道。但是今天看似有些偏僻的赛道,很可能在几年后变成热点,这就需要优秀的投资人要比别人能够早一点发现新的方向和优秀企业。请各位分享一下对于布局新赛道的举措和思考?

杨磊:
 第一,观察公司创始人是否好学。如何判断创始人是否好学,我认为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上推”,即通过追究事情的根本原因得出结论,最终达成共识。第二种是“下切”,即对某种理论或想法进行深度思考。第三种是既不会“上推”也不会“下切”,如果一个创始人是第三种情况,那么就要尽量避免参与这家公司的投资,因为双方的交流过程很难增进认识,达成共识。 第二,我赞成高瓴资本所谓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要做时间的朋友。 第三,是“国运”和“选择”。 我同意“国运”,我们处在一个优秀的时代,有很多优秀的人在踏实做事,不断推动各个行业的发展。我觉得应该强调集中资金以获取更多回报,如何把有限的时间分配到好的项目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我更强调“选择”。 中国教育体系侧重于同质化,但同质化与创造价值存在某种矛盾, 能否在产业中创造差异是判定公司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

陈洪武:投资是对国家发展大势的一种信仰,思维迭代很重要。
很少企业从天使轮到IPO都固守一个模式,99%的企业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一直不停探索。做投资和创业其实重点是把握一个模糊的大方向,比如现在中国的半导体行业,如果能真正理解中国现阶段的需求以及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和国际科技前沿的机会,并下场去做,就能大概率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周健: 投资是一个自身迭代,不断更新认知的过程。投资比的就是谁对事情认知更高,且能不断更新,谁就能赢。看企业,更多的也是看创始人是否能做到迭代、提高认知、实事求是。而 大多数企业家不 具备该能力,即使在已投的一些已投企业中,已经实现了10x、20x的增长,但其中的很多,个人并不看好他们的未来,因为创始人的迭代不够。我看过的企业很多,但动手的很少,很多企业即使刚开始很有活力,但有了一定规模之后,企业家就变成 了小皇帝,周围是溜须拍马的人,创始人逐渐失去了自我迭代的能力。这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如马化腾、张一鸣这些做得这么好的企业家,他们一定不是一般人,甚至不需要去关注他们的学历。

杨磊总之前说到了光伏产业,目前光伏整个产业链都被中国占据了,个人非常看好这个赛道。 光伏现在的发电成本已经和烧煤相当,未来是分散式发电、分散式储能、数字化电控。 以后可能不需要特高压,因为光伏随处可见,而储能也不需要能量密度最高的电池,可能磷酸铁锂电池就够了。 个人认为光伏、储能这里面的机会特别多,但反而有一些从这个领域出来的人,并不看好这个行业。 我有一个个人感触是,大家都容易觉得自己所在的单位 或者所在的行业很 差, 而别人看来觉得很好——即内部的人可能容易忽略公司真正的生命力,忽略drive公司的力量。

所以怎么突破自己的局限性,突破自己的主观想法,进行认知的不断迭代,去看到大方向、大逻辑是最难的。 行行出状元,关键是企业家能不能迭代,以及他的瓶子满不满,能否听到外部的意见; 而像海绵一样不断去吸收外面的声音的人,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人。 有些人65岁,你会觉得他依然朝气蓬勃; 有些人30-40岁,却让你觉得老气横秋。

Q2:当你们决定要投一个公司 的时候,主要看哪些方面?

陈洪武:
 投资最难的是选择,对比项目好坏容易,难的是到底要不要投,投多少,因为投资也是投资人和创业公司的双向选择,回归到原点是对某些事情的认知愿意接受多高的风险。对投资人来说真正能做的是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创业者赋能。投资机构和投资人需要通过多年人脉资源积累找到门当户对的企业,反哺好的创业者,合力做到1+1>2的效果。

周健:
 个人还是接受一些老的观点,也是张磊总和我们讲的——1)先分析赛道有多长、多宽、雪有多厚,市场到底多大。2)企业是否在做时间的朋友。比如合法的数据积累能形成壁垒,这就是在做时间的朋友,率先跑出来的企业,别人再去追赶就很难。3)过去会看美国是否有对标公司,尤其是软件行业,但在SaaS领域,中国无法照抄美国——中国很多企业说自己是中国的Salesforce,但根本做不出来的。这是因为中美法律、以及民众对数据私密性的概念不一样。一方面,Salesforce在国外可以通过法律强势维权数据盗用的行为,而在中国的大环境下,这种意识缺失;另一方面,中国有大量的软件服务商是国企,而国企的数据是不愿意去分享的。4)看人,即创业家是否能迭代、认知能否提高。如企业家能否在交流时简明扼要,同时抓住我在想什么。

杨磊 : 我的方法论和周健总非常接近。我认为“势为先”的“势”是指行业间细微的趋势,是“大势”下的“小趋势”

Q3:AI+数字化驱动行业转型,底层驱动的是算力,为何没有在算力芯片及底层基础设施方面投资?

周健:
个人其实不懂芯片,算力不是我的主要关注点。补充一下,个人认为AI领域的算法公司总体都很难,还是得找到行业的应用。因为这些算法难以构成壁垒,很多是Open Source,且聪明的人能很快掌握算法。

Q4:未来国内GPU会是行业大趋势吗?每一家公司都觉得自己最厉害,怎么评判这个领域的公司?

杨磊:
北极光创投在2017年参与登临科技的投资。最初创始人希望做出类似于Google TPU的产品,我们认为TPU业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做支持,这对于一个创业公司而言过于理想化。北极光创投邀请公司创始人担任过北极光的EIR,帮助公司创始人会见芯片行业内的很多优秀领袖,最终创始人改变自己的创业方向,将目光聚焦在GPU芯片领域,今年年初公司的GPU芯片已成功完成流片测试且性能出色。

现在国内很多公司尝试进入GPU市场,但是除燧原科技研发出一款芯片外,其他公司仍然无法提供让人满意的GPU芯片。 看一个公司能否真正做出产品,首先需要观察公司的团队对于自己的行业是否有独到的见解,思考到别的公司没有想到的层面。 我认为未来国内GPU的市场还是会有很多机会。

Q5: 中国GP也很同质化,普遍会投资一些热门赛道,从组织建设角度和投资策略,如何建立独家方法论?

杨磊:
北极光创投专注于科技、医疗和消费领域。我认为一个基金的核心在于合伙人。合伙人的能力决定了基金的能力。投资策略要向合伙人擅长的领域发展,投资人也要清楚自己的投资策略优势所在。每一位优秀的基金管理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投资策略,并且拥有丰富的人脉基础。比如说我认为Dave的性格非常温和,与创业者的交流也会让创业者感受到尊重,我觉得这是非常优秀的优点。

Q6:由于中国和美国国情不同,中国很难跑出salesforce这样的公司,而国内的SaaS企业也面临一些商业化落地瓶颈。那么,在中国投资SaaS行业,应该去关注企业的哪些特质?

周健:
 SaaS 领域其实有很多创新的机会。 之前投的云帐房实现了约20x的回报,云帐房做的是小微企业的生意。小微企业一般有三套账,给内部的、给股东的和给税务的。中国有4,000-5,000万的小微企业,无论盈亏,每月/季度都需要报税。云帐房注意到里面的一个机会,抓住了小微企业财税报税繁琐的痛点,然后去模仿美国的Intuit,但逻辑反过来,即看税务需要什么,云帐房反过来做这个事。

个人认为现在很有机会SaaS化的,还有音乐的版权。 过去音乐的版权为三大唱片公司垄断,唱片公司包装歌手、帮办演唱会、推出CD等,因此过去可以出现像张学友、周杰伦红了20-30年的歌神,但以后难以有这个机会。 现在的音乐数字化、流媒体化,带来了一个新的机会——即版权的聚合和分发。 原来一个国家里top20的音乐人赚得了这个市场80%-90%的收入,而现在即使小孩都能利用移动端的音乐制作工具,创作出很好的音乐。 而音乐里的版权又十分复杂,词、曲、录、唱都不一样,因此非常适合SaaS化,去做版权的聚合。 如自动上传音乐实现个人自我管理,且SaaS公司还能2B服务,去对接如Facebook、Instagram等流媒体公司,实现让创作者能看到谁正在播放你的音乐,还能给音乐打标签进行推送等等。 这里面有很多新生的数字化机会。 美国已经有这样的公司正在做这个,如Believe Digital,中国也存在这样的机会。

大企业可能无法给出核心数据,但可以把一些其他数据给出——比如中石油和各个供应商(如酒店、航空公司等)都有折扣合同,SaaS公司可以在企业核心的ERP外面,再做一个公共的SaaS服务平台。 现在我看软件公司时,如果企业自身没有SaaS策略,那么我认为这个软件公司很难成为时间的朋友,这个企业就只是在做项目。每个行业都需要千方百计的想到方法,去做SaaS化,因为只有SaaS化后,才能做到积累,成为时间的朋友。

QQ 音乐、Wind都是中国很大的SaaS公司,个人十分看好这个赛道。 如资产管理、银行、信贷(类似蚂蚁 金服)、物联网领域都存在机会,其中最大的还是物联网领域的SaaS平台,如近期杀出的涂鸦智能。 这个市场一定还有机会,有些人特别聪明,建立了各种Module和Components,既可以在上面进行开发管理,还能通过这个平台将这套管理方案去交易给别人。 因此 SaaS并不局限,可以是个数据共享平台、交易平台、module共享平台。 其实中国总能把用户体验做的比美国好,但要千方百计的想如何做SaaS化,这个是比较难的 。

 

沙龙结束后,主讲嘉宾、参会人员与海松团队移步至华瑞大厦的楼顶露天花园,伴着迷人晚霞举办了鸡尾酒会,进行更深入的畅聊交流。

海松资本投资沙龙系列活动是一个由海松资本发起的,由顶尖投资机构合伙人、产业龙头企业家、优秀硬科技独角兽CEO和研究专家等组成的、多方位的硬核科技领域分享社群,海松资本作为这个联盟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推动硬核科技领域内的思想碰撞、知识分享及交流合作,共同建设硬核科技创业、投资和发展的强大生态。

 


来源: 海松资本

上一篇:海松资本完成20亿元人民币基金一次性关账